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,並不影響您使用本網站功能。
工作生活平衡網

台灣的發展過程

    台灣的產業結構,自民國60年後,從農業社會逐步轉型為工商業社會,產業型態的改變,使得在都市工作生活的青年產生了社會適應的問題,促使政府開始留意關心職場勞工的身心健康議題,也因而借鏡美國推動「員工協助方案」的經驗,來照顧勞工的身心福祉,從早期1980年的「勞工輔導制度」,到 1994年整合工業社會工作的概念,擴大了「員工協助方案」的服務內涵,到2000年政府透過各項輔導措施,積極支持企業推動「員工協助方案」,在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:

 

台灣的發展過程
階段 年份(西元) 大事記
第一階段
(事業單位自行成立員工輔導機制)
1980年以前 1958年,天主教設立「天主教職工青年會」協助教會青年適應職場壓力。
1972年,松下電器「大姊制度」(Big Sister,簡稱BS)。
1974年,美國無線電公司(RCA)「溫馨家園」
1976年,東元電機公司「心橋信箱」。
1979年救國團在縣市輔導成立「工商青年服務隊」、「工廠張老師」。
第二階段
(勞工生活輔導~員工心理諮商)
1980~1994 1980年內政部勞工司推展「勞工生活輔導員制度」。
1981年內政部勞工司頒布「加強工廠青少年輔導工作要點」及「廠礦勞工輔導人員設置要點」。
1982年,迪吉多電腦公司在工廠設立諮商輔導室。
1988年,多家企業如台灣通用器材、工研院、德州儀器、中華汽車、宏碁電腦、台灣積體電路、漢翔工業等公司,相繼推動員工心理諮商相關方案。
第三階段
(整合人資、勞資關係、員工諮商與工業社工內涵的員工協助方案)
1994~2003 1994年,勞動部(前勞委會)將「勞工輔導」更名為「員工協助方案」。
1998年,勞動部(前勞委會)編撰「員工協助方案工作手冊」,定期辦理「員工協助方案」企業座談進行經驗交流
1999年,勞動部(前勞委會)委託相關教育機構辦理「員工協助方案」專業人員訓練。
2000年,勞動部(前勞委會)輔導新竹市生命線成立國內第一家外置式EAP服務中心(EAPC)。
第四階段
(因應經濟社會狀況,政府啟動企業EAPs的宣導與推動計畫)
2003至今 2003年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(前行政院人事行政局)訂定「行政院所屬機關學校員工心理健康實施計畫」。
2007年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(前行政院人事行政局)訂定「行政院所屬中央機關學校員工協助方案推動計劃」。
2009年勞動部(前勞委會)編印員工協助方案宣傳手冊,做為企業推動EAPs之參考。
2010年勞動部(前勞委會)設置員工協助方案諮詢專線,並辦理宣導講座及專家入場輔導制度,支持企業推動「員工協助方案」。
2011年勞動部(前勞委會)首度辦理「員工協助方案優良事業單位表揚暨論壇」,選拔優良事業單位作為推動EAP之典範。



     「員工協助方案」發展至今已逐漸為國內企業所接受,並跳脫國外的發展架構,出現了本土化的服務模式:從連結社會資源來處理員工需求的「資源連結模式」,開始主動規劃特殊議題來提供員工服務的「單一方案服務模式」,並在台灣特有人情文化下,由具輔導知能的內部同仁提供員工關懷的「志工服務模式」及由專業人員各司分工的「內置、外置及整合服務模式」,目前,政府正積極支持企業推展「員工協助方案」,期許各企業能依據自身的產業特質與條件,瞭解員工的工作型態與相關需求,以能適當的解決員工問題,增進工作效率與品質,提升企業組織的生產力!